北京井盖总数60多万 分属18部门退出主路操作难

发表时间: 2024-04-10 16:02:47   作者: 安博体育官网入口app   

  南中轴路建设目前已经具备了通车条件。司机对这条道路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虽然路面上的井盖数量不少,但是大部分井盖都建在辅道或者是外侧车道上,而且井盖与路面的连接平坦。很多司机疑问:北京其他道路能否也像南中轴路这样,把井盖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大家不再经受开车躲井盖之苦。

  “北京的井盖太多了,走在路上老顾着躲井盖了,恨不得三米两米就一个。”井盖问题已成了目前行车中司机极为关注的问题。

  北京到底有多少井盖?记者从有关部门的一份专题调研报告中得到的数据让人意想不到: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的井盖总数达到60多万个,包括各专业公司管理的水、电、热、通讯、有线电视、排水、化粪等市政生活管线个,中关村科技园、上地科技园、丰台科技园、亦庄开发区、居民小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物业管理单位管理的各种检查井近8万多个。

  这些井盖大多分布在城市道路中,在全长32公里的二环路上,仅东二环上就有534个井盖,而全线米内,内外侧车道上就各有一个井盖;而在全长48公里的三环路上,则有井盖8900多个,平均每11米内,内外侧车道上就各有一个井盖。

  “我不明白,一年多前才新建设的朝阳北路怎么也有那么多的井盖。”“的哥”马先生印象中北京主要街道中“井盖问题”最严重的是朝阳北路。细心的马先生还特意数了一下,“朝阳北路与五环相交,要穿过五环向东,上桥前的300米主路上竟有28个井盖,这些井盖排成两排,不管你走哪条车道,都很难躲开。”

  “我觉得井盖问题最严重的是白颐路。”城市规划学者吴先生评价,“白颐路的井盖是体现‘不以人为本’的典型范例。”身为城市建设的研究者,吴先生虽然也理解在道路建设中,一些井盖不可避免地要建在主路上,但是白颐路上的井盖建得实在是太“随意”了,“不仅井盖建设质量效果不好,与路面形成路面差,而且井盖一会儿在第二车道,一会又在第三车道,使很多司机常常是‘蛇形’路线驾驶,像躲地雷一样躲来躲去,安全风险隐患极大。”

  市民张先生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很重视北四环从志新桥到学院桥的外环方向的井盖,“因为司机在按照准高速标准建设的四环路上,尤其是夜间的行驶速度都非常快,而这段路上的井盖又都在内侧第二车道,这一车道车辆的行驶速度都较快,而且有的井盖与路面已形成凹陷,有的井盖则形成突起,这样的一种情况不仅会损害车辆,司机为躲避井盖还极易发生刮蹭事故。”

  ●司机提问:“这么多井盖不仅需要大量维护和安装费用,而且影响道路美观和车辆行驶,有必要建设60多万个井盖吗?”

  有关道路建设部门的技术负责人肯定地答复,就目前城市建设现状的需要和水平,还无法减少井盖的数量。

  ●第一个原因 60多万个井盖按照功能分为11大类。分别为:雨水、污水、上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有线电视、交通信号线,公厕化粪、路灯管线等,每一类井的建设对实施工程技术的要求和建设方法是不同的。比如雨水井最好建在混凝土侧墙以避免井池塌陷,而自来水井就不能用混凝土地面,而是利用土壤保持水分吸收;路灯管线、交通信号的管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而燃气管线、供电局电缆、电信管线、园林绿化上水等管线的建设深度就深;有的井盖较大,有的井盖则是轻型的。因此,各种检查井盖不能化整为一,把几种管线放在一个检查井内。

  ●第二个原因 方便检查的需要。为此,隔一段距离就必须设一个检查井,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道路多了一个井盖。一般来说,雨水井需要四五十米就设一个检查口,而污水井检查口的间隔距离一般为百米。

  ●第三个原因 一些管线一旦拉出分管线,就必须在管线三通部位建检查井。因此在有的路段,可能会两三米就出现一个自来水井,多半原因是附近小区从此处引自来水管线进小区。

  井盖数量不仅目前很难减少,相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数量反而还有所增加,比如新开建一条道路就需要配套建设各种管线,相应也就会建设各类管线多万个,而到今年,随着新建道路和新建设居住小区的增多,井盖数量已达到60万个。

  ●司机提问:“井盖的位置能否移到辅路,这样既不可能影响行车,也能避免实施工程人员下井检查的风险。高速路上的井盖就全部移到了主路之外,城市道路为什么不能借鉴这一方法?”

  道路建设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答复仍是否定的。据介绍,“不可能”的问题大多在于三个方面:

  ●原因之一 高速路建设与城市道路建设有很大不同,高速路建设的投资大、标准高,高速路沿线拆迁量很大,这样有足够的资金和面积在高速路外建设各种检查井。而城市道路上,由于人口集中,本身井盖数量就远多于高速路,而且四周只有少数的地方集中各类井盖,井盖数量无法减少,如果把所有井盖都放在辅路上,那么就会是“井盖”铺出了辅路。

  ●原因之二 历史原因,高速路属于新建道路,目前新建的城市道路也都尽可能的避免把井盖建在路中,但城市道路大部分是改造或者现存道路,一些管线在道路建设之初没有充分考虑到井盖问题,而现在的走向又很难移动,尤其是涉及拆迁的管线,所以,一些井盖实在很难采取引井的办法,即把其在主路上的井口封闭,而将管线移到辅路上新建引井,北四环一段主路的井盖较多主要是因为周围环境很难有移井的空间,而二环路、三环路改造也只是对路面进行保养,没有也无法改动现状管线,因此,在一些路中仍然有井盖。

  ●原因之三 在于这些井盖下面的9类管线个部门管理:雨水和污水排水管线由市政管理处,排水集团,市、区房管部门,市公联公司负责;一条电信管线的“婆家”包括电信公司网络局、市电信公司、中关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联通基础网络设施部;热力管线由热力集团掌管;上水管线由自来水集团掌管;燃气管线由燃气集团掌管;路灯管线由路灯管理处掌管;供电管线由供电局电缆处掌管;交通信号井由公安交通管理局掌管;有线电视光缆由歌华有线电视掌管;绿化上水由园林局掌管;公厕化粪管线由城八区管委及环卫局掌管。各部门绝大多数都是出资单位、实施工程单位、产权单位三位一体,这就形成了18条利益线,交叉在一起为统一规划建设、改造、挪动都增加了难度。

  ●司机提问:“北京井盖的数量有增无减,位置也很难改变,那么能否让井盖与路面高度吻合平坦?”

  “就目前来说,井盖或路面的沉降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有关技术人员坦言,北京的井盖施工还有缺憾。

  早在平安大街建设之初,井盖问题就引起了实施工程单位的重视,媒体也纷纷宣传说平安大街建设采取了井盖周围材料由刚性向柔性过渡衔接新工艺,使井盖不再颠汽车。但是平安大街通车一段时间后,仍然出现了井盖周围路面沉降或者“起泡”的现象。

  此后在三环施工时,也由传统的先铺路后盖井盖的方法,改成先盖井盖后铺路的程序,而且还铺上了钢板以避免路面下陷,新方法使道路完成时,85%的井盖上下高度差低于3毫米,有些甚至为零。但是现在,个别井盖与路面的高度差已能在行车中明显感觉出来,新技术表现出不够成熟的一面。

  北京各主要街道所普遍采用的五防井盖:防跑、防跳、防裂、防响、防盗的功能虽然确保了车辆驶过时,井盖不响、不颠、不沉,但是却没有办法解决一段时间后井盖与路面形成高度差的问题。

  井盖的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即使进行了地下管线的管廊建设,但由于仍需要配套在路面留出检查井口,因此井盖仍是一大城市问题。

  据分析,北京井盖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北京的地质状况有关,同时,由于井盖归多部门分管,也造成了技术攻关的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只有道路实施工程单位从事研究,但人员少、没有专门资金都使这种研究与试验不成系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部分有关人员都不了解国外是怎么样才能解决井盖难题的,也没有相关资料。

  因此,近年来社会各方都呼吁把城市井盖划给政府部门进行切实的统一管理,出了问题首先对一个部门问责追究将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井盖问题。其实不仅北京,各地城市的井盖管理也都是这种多头负责的模式,造成很多“井盖”问题。

  据北京市城市建设设计院有关专业的人介绍,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城市地下管网都是由一个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负责,城市的地下管网管理不但有条不紊,管廊建设完备,井盖分布也力求科学,而且井盖都颇有艺术特色。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王小星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